大数据治理的迷思与现实

  • 发布日期:2025-10-26
  • 浏览器次数:0

    3

       最近两年,公司用大数据技术监控员工的操作屡屡冲上热搜,引发全社会,尤其是“打工人”的强烈关注。如今不仅是企业管理员工劳动,治理者也尝试在不同的治理活动中运用大数据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风潮。大家想当然地认为:用上大数据,治理就科学了;治理一科学,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事情果真如此吗?大数据治理真的是无坚不破的科学利器,真的能提高治理效率吗?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来治理社会,是当代社会运行的基本特征。换言之,今天的社会可以称为技术治理社会。随着智能革命的推进,当代社会技术治理活动更是向智能治理的新阶段迈进。在新冠疫情期间,各种技术治理,尤其是智能治理——大数据治理、算法治理和区块链治理是其中的典型——的手段,被大规模运用于疫情应对及疫后的复工复产活动中,对当代社会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技治时代,人们习惯于用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大数据技术成为最有力的辅助决策工具。当争论出现的时候,一祭出大数据分析结论,不同意见往往就消弭了。只要提到大数据,治理行动立刻就笼罩上科学的光芒,不再是被人诟病的“拍脑袋”决策。仔细想一想,情况要比想当然的复杂。诸种技术治理均坚持两条核心原则或立场,一是科学运行原则,即运用系统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来治理或运转社会;二是专家治理原则,即由接受系统的现代自然科学技术教育的专家更多地来掌握治理权力。请来大数据专家,用了大数据技术,也不一定就执行了科学运行原则。也就是说,专家政治不等于科学运行,专家可能暗中另搞一套;用了大数据技术也不一定服务于科学的效率目标,而可能用它“论证”和“包装”有损治理效率但有利于个人私利的目标。

       如果专家偏离科学运行原则,以科学为名的治理活动就可能沦为伪技术治理。所谓伪技术治理,指的是自称运用了新科技成果,事实上却违背了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的治理活动。技术治理的目标是科学运行社会,提高社会运行效率。伪大数据治理运用大数据技术,贯彻的是其他目标,尤其是利益和权力的目标,根本不是技术治理活动,而是借科学的“外衣”,行非理性操控之实。人们越是相信大数据,大数据治理就越流行,而伪大数据治理也越普遍。为什么?因为伪大数据治理冒充技术治理,能获得好处,能利用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分享社会对技术治理的实际支持,从而实现自己的潜藏目标。

       归根结底,伪技术治理产生自对新科技的误读和滥用。它可能完全没有科学技术根据,却谎称符合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它也可能自信遵循科学规范、运用科技成果,实际上却错误地、片面地理解科学技术。伪大数据治理对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实质上是将新科技视为一种有力的社会操控术,而不是造福社会的真理探索术。大数据技术本身并非治理术,它被用于治理活动中发挥治理功能是附带效应。

联系邮箱

bp@wsjst.com.cn

微信二维码

扫一扫,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