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邮箱
bp@wsjst.com.cn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交通运输部等7部门26日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交通运输”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部署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等16项具体任务,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未来,我国将构建怎样的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又会给我们的出行、货物的运输带来哪些改变?
交通运输场景多元、数据丰富,是人工智能重要的先行落地领域之一。从高速公路上的智能监测,到港口里的无人装卸,再到铁路上的智慧调度,人工智能其实早已悄悄融入交通运输的多个方面。交通运输部科技司科技创新发展处处长赵晓辉介绍,此次正是相关部门在系统梳理技术攻关需求、全面盘点典型应用场景的基础上制定的,目的就是要让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从“零星试点”走向“规模化应用”,真正为交通发展插上智能翅膀。
赵晓辉表示,2025年8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新形态。《实施意见》就是为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领域规模化创新应用,引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施意见》明确了“人工智能+交通运输”行动总体目标:到2027年,人工智能在交通运输行业典型场景广泛应用,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体系落地部署,普及应用一批智能体,建成一批标志性创新工程;到2030年,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交通运输行业,智能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具体到交通各领域,将给未来出行带来怎样的改变?尤其是大家日常接触最多,也最关心的公路出行,会迎来哪些智能升级?赵晓辉介绍,针对公路交通场景,相关部门将重点围绕智能驾驶技术突破与场景拓展发力,让智能辅助成为司机的“好帮手”,让高速公路更懂“通行需求”。赵晓辉指出:“开展智能驾驶大模型、成套测评技术提升行动,拓展服务场景。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地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依法依规、稳慎推进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示范应用。围绕大通道货车智能驾驶场景,推动实施技术测试创新。利用高速公路ETC门架等既有设施,探索采用多杆合一、多感合一等模式,科学布局车路云协同感知、控制设备与系统,改善公众出行体验。”
在铁路方面,赵晓辉说,列车也将迎来“智能升级”,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能“自己思考”的智能列车,调度系统也会更智能。赵晓辉表示:“支持具身智能列车与自主协同控制系统研发,大力推广自感知、自学习、自运行的智慧化、绿色化动车装备,加速列车智能驾驶、群组运行控制、智能供电等技术应用,提升技术装备故障自检测、自诊断、自修复等智能运维能力。”同时,赵晓辉表示,也将推动智慧航运建设,让港口作业更高效、物流运输更顺畅,从海上到码头,都将披上“智能外衣”。“推进港口智能感知网络建设,加快码头设备设施数字化建设、自动化改造、智能化升级,鼓励建设基于‘数据大脑’的综合管理系统,加强运营监管与风险防控。推动建设面向全程物流链的‘一站式’协同系统,提升国际枢纽海港对外服务智慧化水平等。”赵晓辉说。
此外,在智慧民航方面,也将推动航司航线规划、签派决策、机组排班等智能辅助优化,提升航班运行态势精准感知与扰动情景下的智能恢复能力。当然,人工智能要在交通领域“大显身手”,离不开算力、数据、网络这些“基础保障”。在加强核心要素保障方面,此次《实施意见》提出了哪些要求?赵晓辉介绍:“提出了统筹优化算力供给能力、加快高质量数据集建设、推动泛在网络设施建设等3项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强化算力保障,构建覆盖多模态、多场景的交通运输大数据资源体系,打造天地一体、云网融合的交通数据传输网络,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速、可靠、安全的支撑体系。”赵晓辉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具体行动让政策落地见效,让智能交通的美好蓝图逐步变成现实。“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大模型,打造‘人工智能+交通运输’创新工程,组织实施‘十百千’创新行动,加速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赵晓辉说。